1、安史之乱的起因是什么?2、安史之乱之所以会发生,原因有哪些?3、安史之乱的原因安史之乱的起因是什么?《悲陈陶》唐代:杜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白话文释义:初冬时节,从十几个郡征来的良家子弟,一战之后鲜血都洒在陈陶水泽之中。蓝天下的旷野现在变得死寂无声,四万名兵士竟然在一日之内全部战死。 野蛮的胡兵箭镞上滴着善良百姓的鲜血,唱着人们听不懂的胡歌在长安街市上饮酒狂欢。长安城的百姓转头向陈陶方向失声痛哭,日夜盼望唐朝军队打回来恢复昔日的太平生活。 安史之乱的战争起因: 1、经济矛盾 唐玄宗开元年间,社会经济虽然空前繁荣繁荣,但封建经济的发展却加速了土地的吞并,甚至使人流亡海外。均田制等制度遭到破坏,农民失去了土地,沦为流民。统治阶级的衰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促进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2、阶级矛盾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奸臣的统治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特别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的权力与利益斗争,成为安史之乱的导火索。此外,西北派和东北派之间也总有裂痕。内外错综复杂,使得唐玄宗统治后期的帝王与大臣、文臣与将领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3、内部矛盾 安史之乱最重要的原因是 *** 军阀与地方军阀之间的矛盾。安史之乱的本质是统治阶级的权力和利益斗争。更具体地说,是唐代 *** *** 与地方分离主义势力的矛盾。安史之乱的领导人虽然利用了人民对唐代的抵抗和民族矛盾的因素,但这并不影响这次叛乱的根本性质。 安史之乱之所以会发生,原因有哪些?安史之乱之所以爆发,根本原因就是唐王朝拿捏不住安禄山了,从而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究其根本原因,涉及到经济、 *** 、文化等多个方面。 唐朝的社会环境 唐朝堪称古代封建王朝的巅峰,自从大唐立国之后,便一直崇尚武力。大唐名将辈出,而这些名将成名之路上,都是周边小国的累累白骨。 唐朝灭掉周边数十个小国,将其民全部吸纳进来,唐朝初期,李世民治理之下的大唐,具备这个容纳力。 当时大唐整体的政策,就是开放包容,而大唐整体的文化也是如此。各民族平等,四海一家。通过会盟,和亲等政策,加强了多方的文化交流,使得周边不少游牧民族都在为大唐效力。 这原本就是个好政策,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周边胡人在大唐纷纷定居下来,甚至在朝堂上开始任职,不少归化人员也都参与到大唐江山的实际建设中。从而为大唐增加了几分不稳定因素。 要知道,他们进入大唐生活,只是因为唐朝当时的政策好,个人发展要好于在自己家乡,而在文化认同方面,或许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唐朝人,这也就注定了,这群人一旦安置不好,就成了唐王朝更大的不稳定因素。 唐玄宗李隆基上位之后,靠着其铁血手段,治理出来一个“开元盛世”,不管是经济 *** 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当扩张以及发展达到一定的程度,庞大的疆域就需要更加强大的统治力才行,为了解决这一现象,节度使制度便被制定出来。 节度使制度为安史之乱埋下伏笔 简单来说,节度使一人身兼军、民、财三政于一体,一人管2-4个城镇,也就是说,这几个藩镇所有的事,都归他们自己说了算,只不过在从属关系上,他们统归朝廷所管辖。 按照正常来说,朝廷本身如果强大的话,藩镇再厉害也翻不起什么风浪,可是如果朝廷统治力下行,那就不好讲了。 到了天宝年间,唐玄宗就不太想天天将精力放在繁杂的军务上面,他就琢磨着怎么才能让自己省点心。 于是,节度使制度就在这时候迎来了春天,节度使各扫门前雪,唐玄宗乐得自在。在内部,他任用李林甫为宰相,管理朝堂内部的事项。 原本这个思路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唐玄宗选人这一块没有拿捏准,李林甫是一个心胸狭隘之人,为了增加自己的掌控力,在任期间多次打击报复其他官员,堵塞百官言路。 天下不是没有问题,而是天下的问题全都到不了唐玄宗的耳朵里,如此一来,听不到的问题不就变成了没有问题么?这就是李林甫的思想路线。 唐玄宗既然任用李林甫,对于他打击报复这事还就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当皇帝不就是看臣子互相斗么。 虽然李林甫人品这一块不太行,但是他拿捏百官以及压制边将这一块倒是做得真不错,就算是安禄山都被李林甫治得跟小猫咪一样。 李林甫一直倾向于扶持胡将,他认为胡人弓马娴熟,而且头脑单纯,没有那么多裙带关系,安禄山就是被李林甫扶持起来的。而李隆基也一直默认安禄山势力的发展,他想下一盘更大的棋。 李隆基用安禄山来制衡太子 安禄山做大,李隆基并不是看不到,尤其是到了后期,俩人更是走得近乎,安禄山还认了杨贵妃为干娘,实在是会玩儿。 在这层关系下,李隆基更是为安禄山处处开绿灯,使得安禄山成为了藩镇里面实力最强的一支。无疑,李隆基就成为了安禄山的庇护伞,而安禄山也深知自己更大担心被朝廷养了猪,拼命贿赂朝廷官员,让其为他说好话。 李隆基扶持安禄山,更多的是让他来制衡太子一派。不得不说,李世民开了一个不好的头,唐朝的皇位交接从来都不太平,当儿子的总是迫不及待地想要提前上位。 李隆基也是通过手段,逼自己老爹让位于自己。因此他年纪大了之后,看着太子一个个长成了大人,就越发的怕儿子抢权夺位。 之前借助于武惠妃的手,将太子除去了一个,这随着时间的增长,他又开始担心太子夺权的事了。 太子一直是个难以处理的点,找个太弱的,就怕压不住,被外人抢夺胜利果实,武则天的 *** 历历在目。 找个强的,就担心儿子提前夺位,好不开心。于是,太子最难处理,既要扶持他,又要找一方势力来制衡他,胡人安禄山正好干这个事儿。 原本是一盘好棋子,结果被杨国忠这小子搅乱了。他与安禄山闹得不开心,结果安禄山还真打着: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以清君侧的口号造反了。 事实证明,唐朝确实已经从内在烂透了,大唐境内竟然让安禄山的叛军长驱直入。唐玄宗出逃,杨贵妃背锅,大唐江山再也难回巅峰。 综上所述 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唐王朝的民族政策,再到节度使制度,最后李林甫当官19年的胡作非为。 最后,还有李隆基的私心,他总是靠帝王之术来权衡各方势力,没想到最后还是玩脱了。安史之乱爆发,大唐自此开始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的原因一、安史之乱的原因 安史之乱的原因有多个方面,根本原因是唐玄宗的 *** *** 要对安史之乱负直接责任,马嵬之变中,杨玉环实际上是代唐玄宗受过遭难;主要原因是地兼并严重、边防节度使权力过大成为强大的地方势力、 *** 统治集团日益腐朽。 二、安史之乱死了多少人 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754年,户部奏天下郡321个,县1538个,乡16829个,有9069155户,人口数为52880488;到了764年,户部奏290多万户,人口数1690万。有人据此认为安史之乱中死了3600万人。很显然,这种说法是相当不科学的。 安史之乱从755年的十一月安禄山矫诏起兵一直持续到763年的正月史朝义兵败 *** ,共七年零两个月的时间,所以,从《资治通鉴》中754年和764年的人口对比确实能说明一些问题,那就是,安史之乱确实造成大唐人口的锐减,大量的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甚至妻离子散。但并不能从中得出战乱中总共死了多少人。 首先,我们也要考虑出生率,可以肯定的是,在这十年中,被安史之乱波及的地区出生率应该是很低的,成活率也会下降。死亡率大幅度增加,这就导致了人口数量的极速锐减。 其次,我们知道,在754年的和平年代,人口数量的调查和记载准确率是很高的,户籍制度和纳税制度都是完善的。但764年却不同,安史之乱虽然已经在一年前结束,但战乱并没有就此结束,战后重建并没有完成,户籍制度也遭到了破坏。 很多人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给 *** 统计人口造成了困难,而且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已现雏形,唐廷对这些地区失去了有效的控制,大唐皇帝的政令能及的地区比战前少了好多。再一个就是,安史之乱后,战乱还在继续,吐蕃在西边从河陇地区攻进长安,再就是仆固怀恩的反叛。在这些情况下,只能说当时 *** 掌握的人口数是1690万,但实际的人口数应该是远大于这个数的。 三、安史之乱的后果有什么影响 之一,安史之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北方的经济衰落了,而江淮地区未直接受到安史兵祸。所以,从此之后,南方经济的发展日益超过北方,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了。 第二,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实际上统一的 *** 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安史余 *** 在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各自为政,严重削弱了 *** 集权的力量。 第三,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起义,形成唐中叶农民起义的 *** 。 第四,安史之乱也使唐王朝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3.总而言之,安史之乱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乱后,统一、繁荣、强盛的统治局面成为过去,唐王朝开始走上下坡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