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史之乱简介(背景、内容及影响) 2、安史之乱是怎么回事? 和杨玉环有什么关系? 3、安史之乱简介 4、什么叫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简介(背景、内容及影响) 安史之乱简介: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扩展资料: 背景: 唐代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贞观遗风”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后,成为了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经济在唐玄宗天宝年间达至鼎盛。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唐朝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内容: 1、藩镇崛起 安史之乱前的唐朝疆域 随着唐太宗、唐高宗等在位期间屡次开疆拓土,先后平定辽东、东、西突厥、吐谷浑等地区,使唐朝成为一个国境极为辽阔的国家。同时,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唐玄宗于开元十年便于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 此等每以数州为一镇的节度使不单管理军事,而且因兼领按察使、安抚使、支度使等职而兼管辖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这就使得原来为一方之长的州刺史变为其部属。据《新唐书?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节度使因而雄踞一方,尾大不掉,成为唐皇室隐忧。 2、外重内轻 唐初,全国实行府兵制共置634个折冲府,其中有261个位于保卫京师长安的关中,故军力是外轻内重,保证唐室有足够的兵力保卫京师及其政权。唐玄宗开元十年设置节度使,许其率兵镇守边地,军力日渐强大,渐有凌驾中央之势。开元十四年时,京师守卫改由彍骑负责。 而天宝年间,边镇兵力达50万。而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20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形成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渐渐形成地方反过来威胁中央的危机。 从贞观年间开始,任用将领里的蕃将如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都是因为忠诚效力而获得提拔,但是仍然不能当上将,皆由大臣控制,所以上面还有余权可以节制下属。先天、开元年间,大臣中如薛讷、郭元振、张嘉贞、王晙、张说、萧嵩、杜暹、李适之等人,都是从节度使而升为宰相的。 李林甫担心儒臣因筹划方略而得战功,又得高位,因而想杜绝这一条升官接近皇帝的路,好巩固自己的权势,于是劝说唐玄宗:“以陛下的雄才大略,国家富强,而夷狄还有没被剿灭的原因,都是因为文官为将,他们不敢冒矢石身先士卒。 不如任用蕃将,他们生的雄健,哺养在马背上,成长在行阵中,天性骁勇。如果陛下能感化他们而任用之,他们定能效死,夷狄就不愁不能剿灭了。”唐玄宗同意他的说法,因而让安思顺代替李林甫统领节度,提拔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等专为大将。 林甫看中了这些人都不是**,没有入朝当宰相的资格,因此之故安禄山能专控三个道的精锐部队,十四年不迁动。唐玄宗信任李林甫的策略,不怀疑。 3、玄宗怠政 开元之治晚期,承平日久,国家无事,唐玄宗逐渐丧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唐玄宗更耽于享乐,宠幸杨贵妃,安禄山为自保和升官拜杨贵妃为母亲。由提倡节俭变为挥金如土,如曾将一年各地之贡物赐予李林甫。 他又把国政先后交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李林甫是口蜜腹剑的宰相,任内凭着玄宗的信任专权用事达十九年,杜绝言路,排斥忠良。杨国忠因杨贵妃得到宠幸而继李林甫出任宰相,只知搜刮民财,以致群小当道,国事日非,朝政**,让安禄山有机可乘。 4、将相不和 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大军,其中精锐唐朝正规军已达到15万,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意图以讨之名举兵叛唐。 影响: 一、社会混乱; 二、藩镇割据; 三、剥削加重; 四、边疆不稳; 五、经济重心南移; 六、西域得失; 七、佛教复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怎么回事? 和杨玉环有什么关系?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肃宗时边镇守将安禄山、史思明掀起的反唐叛乱,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杨玉环对安史之乱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1、安史之乱经过 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占领洛阳、长安。唐玄宗在逃亡四川期间,将皇位传于唐肃宗。公元757年,唐肃宗派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率唐军在回纥兵的帮助下,收复长安和洛阳。后来,安禄山旧将史思明又起兵反唐。763年,唐朝打败叛军。这场战争持续了八年,称作“安史之乱”。 2、杨玉环对安史之乱的影响 唐玄宗统治后期,唐明皇宠爱杨贵妃沉湎于歌舞升平,荒废政务;杨贵妃因为得宠一家势倾天下,过着荒**烂的生活;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唐玄宗还重用奸臣李林甫,致使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己,培植党羽,把持朝政,种种问题和矛盾的不断激化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 扩展资料:? 历史学家考证杨玉环对安史之乱的影响 1、《资治通鉴》卷216,天宝十年(751年)条记载,这年的正月二十日,是安禄山的生日。唐明皇与杨贵妃给安禄山送了很多生日礼物。为了笼络安禄山,唐明皇收安禄山为养子,于是,杨贵妃自然就成了养母了(司马光“考异”引有“禄山谄约杨妃,誓为子母”的史料)。 安禄山生日过后的第三天,**入宫,“贵妃以锦绣为大襁褓,裹禄山,使宫人以彩舆舁之(宫人用彩轿子抬着禄山),谓之“洗三朝礼”,连给《资治通鉴》作注的元朝人胡三省也说玄宗如此昏庸“殆天夺之魄也”。 2、据史书记载,“霓裳羽衣舞”是河西节度使杨敬述所献《婆罗门曲》,然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有诗云:“开元天子万事足,惟惜当时光景促。三乡驿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可见,该曲原本是唐玄宗依据自己观察仙山(道家“羽衣”大约与此有关)的灵感,创作出来的。先只有一个乐曲的大概,后来又吸收丝绸之路东传的“婆罗门曲”,改编而成。 当时,有人上谏,说皇上春秋鼎盛,不可沉迷于郑卫之音。但是,50岁之后特别是有了杨贵妃这个音乐知音之后,玄宗对艺术的热情远高过朝政。而安禄山却从未停止攫取权力的脚步。猝不及防的安史之乱,令唐王朝元气大伤。玄宗仓皇逃窜,贵妃丧命马嵬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简介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身兼范阳(今北京西南)、河东(今山西太原)、平卢(今辽宁锦州西)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为人狡诈,善逢迎,因请求做杨贵妃的养子,甚得玄宗的欢心,并取得了玄宗的信任。安禄山官运亨通,是势力最大的军阀。 在表面上,他经常到首都长安,表现得对朝廷极其恭顺,在背后却暗自积蓄力量,广招兵马;利用民族矛盾,大搞分裂活动。经过10年左右的准备,安禄山于755年11月串通部将史思明,以讨伐杨国忠为名率15万兵南下反唐。 叛军所过州县,无敢拒之者。士卒登城,听到敌人的鼓声,都会吓得纷纷坠落城下。756年6月,潼关失守,玄宗逃往成都,行至马嵬坡时,军士哗变,杀掉杨国忠,玄宗被迫缢杀杨贵妃,随即奔赴成都。太子李亨奔向灵武,同年七月即位,即肃宗,改年号为至德。 这场长达8年之久的叛乱,最终在广大人民群众和唐朝部分将吏的抗击下,于762年得以平息。但是,黄河中下游的人民却遭受了空前的浩劫,北方的经济受到重创。“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 “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 扩展资料 主要人物:安禄山 安禄山本是营州杂胡(混血的胡人),父亲是粟特人,母亲阿史德则是一个突厥巫婆。由于其母认为是战神(一说为光明之神)轧荦山听到她的祈祷才赐下这个儿子,于是就给他取名“禄山”(“轧荦山”的汉译)。 后来阿史德改嫁突厥将军安延偃,安禄山也就跟着改姓安了。安禄山聪明多智,长得魁梧白胖,会六国番语,当过互市牙郎(在突厥人与唐人的互市贸易中充当翻译和中介)。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还只是范阳节度使张守珪麾下一个小将领的安禄山在与东北边境的奚和契丹作战时,因轻敌冒进导致军队溃败,按律应当被斩首。 就在绑缚刑场要被处决的时候,安禄山大呼:“大夫难道不想消灭奚与契丹吗?为何要杀壮士!”张守珪怜惜他是一员勇将,不忍杀之,遂将他押赴京师,请求朝廷定夺。 玄宗李隆基见安禄山身躯魁梧,又会六国番语,怜惜其才干意欲免其一死。宰相张九龄上书反对道:“军法不可动摇,安禄山有必杀之罪。况且此人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玄宗不以为然,说道:“卿如果依照王衍看石勒的眼光看待此人,就会冤枉忠良。” 最终在玄宗的庇护下,安禄山得以赦免。自此之后,安禄山官运亨通,一路青云直上。安禄山身体肥胖,据说体重超过了300斤,他外表很是憨厚,颇会逢迎拍马,很快就取得了玄宗的宠信。 玄宗见他肥胖,曾调侃他道:“你这肚子里都是什么东西啊,竟然如此之大?”安禄山趁机献媚道:“臣这肚子里没有其他东西,只有一颗对陛下的忠心。”玄宗听了大为高兴。 有一次,安禄山见了太子李亨,竟然拱手而不行礼。左右人劝他施礼,他却装傻充愣道:“臣是胡人,不知礼仪,不晓得太子是什么官职。”玄宗道:“太子乃是储君,朕百年之后当由他代朕为君。” 安禄山立马装出大吃一惊的样子,惊讶地答道:“臣太愚蠢了,以前只知道有陛下一人,不知道还有太子。” 玄宗见安禄山对自己如此忠心,于是对他更加宠爱,加封其为东平郡王,不但为他在京城修建了极尽奢华的豪宅,而且每有珍馐美味都要赏赐给他,连玄宗最宠爱的贵妃杨玉环最后都认安禄山做了“干儿子”——虽然安禄山比杨贵妃还大16岁。 在玄宗的宠信提拔下,到了天宝十载(751年),安禄山已经兼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在手握重兵的众节度使中,以防御东北的安禄山势力最大,统兵马18万,占到天下兵马的三分之一。 安禄山手握重兵,又见内地空虚,老皇帝醉心歌舞美色,不理政事,于是反心渐露。但他还稍有些“良心”,念玄宗待他不薄,想等年事已高的玄宗死后再起兵。然而宰相杨国忠加快了安禄山造反的进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史之 什么叫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战争,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因为唐玄宗晚年不管朝政引起。由于发起叛乱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为主,故称安史之乱,又因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12月16日爆发,至公元763年2月17日平息,历时七年零二个月,由三代皇帝平定,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等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唐朝再无中兴之日,变得平庸。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司马光《资治通鉴》:“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以上就是关于安史之乱百科和安史之乱百科全书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